葵花文章网

首页 >  实时讯息 >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讲好食品安全营养故事,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14:57:00    

  清明前夕,由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分工会与青芽食育科普社团联合举办的“关爱江小娃——‘食’趣科普实践工坊”系列活动如期举行。本次活动以“清明时节青团香”为主题,通过理论课堂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带领“江小娃”们品悟中华传统文化,探索青团背后的食品科学奥秘。不仅仅是对儿童的科普,近年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与无锡金桥教育集团举行青少年食育科普共建活动、支持中国科协科普部推出科普话强国农业强国系列、举办科普讲座、成立科技传播专家团队……通过一系列食品知识科普,讲好食品安全营养故事,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打造科普基地,科学知识从儿童抓起

  “关爱江小娃——‘食’趣科普实践工坊”活动以一段关于清明节的生动科普视频拉开帷幕,青芽食育科普社团(以下简称“青芽食育”)的主讲老师通过视频带领孩子们了解清明寒食的起源。随后,老师介绍青团之“青”的来源,演示叶绿素提取实验,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叶绿素的存在。通过介绍面粉和糯米粉的理化特性,生动诠释了青团软糯口感的成因。最后,老师细致讲解青团的制作工艺,为理论课堂画上圆满句号。

  理论课堂结束后,活动进入最受期待的实践环节。“江小娃”们换上实验服,摇身变成“小小美食家”,在助教老师们的指导下动手制作青团。揉面、包馅、封口,每一步都趣味十足,“江小娃”们专注而认真。麦青的清香弥漫在教室中,孩子们的巧手将碧绿的面团捏成圆润的青团,更有创意十足的小朋友制作出元宝、包子等别致造型,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

青芽食育科普社团开展“健康大冒险”实践课

  活动结束后,“江小娃”们将带着亲手制作的青团回家,并在家长的陪伴下完成蒸制的最后一步。这一过程有助于他们重温制作过程,同时激发“江小娃”们与家人分享活动经历的热情,增进亲子间的互动与交流。家长们的耐心陪伴与指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江小娃”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激发对食品科学知识的兴趣。

  食育启智识,匠心育未来。此次活动前,“关爱江小娃——‘食’趣科普实践工坊”活动还举办过“饺子里的秘密”“探秘柑橘类水果背后的故事”等多场科普,截至本次活动,“‘食’趣科普实践工坊”系列活动已覆盖百余名“江小娃”。

  2022年11月,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成功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21—2025年第一批补充认定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扎实开展了一系列新时代科普教育宣传工作,为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民健康生活质量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今年3月,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规划纲要精神与“健康中国”战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与无锡金桥教育集团举行青少年食育科普共建活动。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党委书记傅莉莉表示,希望共建双方充分发挥各自在所属领域的优势与特色,切实普及健康膳食与美好生活理念,助力无锡中小学生全面提升健康素养、激发科学探究兴趣,同时为新时代食品学子的全域成长提供多维赋能。当天下午,金桥学生新闻学院的40余名“小记者”在青芽食育的大哥哥、大姐姐带领下参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健康大冒险”实践课。主讲人、食品学院在读硕士、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余柳锋通过理论知识与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小学生们认识和学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七大营养素,在趣味互动中探寻食品科学的奥秘。在学习了“学龄儿童膳食宝塔”后,“小记者”们纷纷化身“小小营养师”,为自己搭配健康、科学的“一日三餐食谱”。

青芽食育科普社团主讲老师带领孩子们做青团

用好专家资源,开展精准科普

  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升全民食品科学素养,江南大学依托食品学院科技志愿服务队的既有工作基础及“双一流”学科平台优势,聚集不同学科方向的13位专家,成立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科技传播专家团队。该团队以新媒体传播为主,重点围绕前沿食品科技与日常食品安全、营养与健康知识,面向重点人群开展食品科普工作。目前,团队的主要职责包括开展科普创作、科技科普讲座、科普咨询和科技志愿服务,以及为媒体和公众提供准确的科技信息和咨询服务等。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助理、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科技传播专家团队领衔人陆乃彦表示,作为具有行业特色的科普志愿团队,团队紧密对接当前国民需求,覆盖食品科学、食品安全、食品营养等食品全领域,将食品的基础科学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团队立足我国居民饮食需求从“吃得饱”到“吃得安全”,再到“吃得营养健康”转型升级的实际,既着眼儿童食育启蒙,又聚焦银发群体营养需求,开展全年龄段人群精准科普。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科技传播专家团队建立了食品科普宣传平台,通过定期发布高质量、原创性的科普文章、短视频,深入浅出地解析食品安全、营养健康、食品科技前沿等食品行业热点问题,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科学辟谣正确引导舆论,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和食品安全意识。同时,团队通过创作食品科普作品,如编写食品科普教材、图书,特别是为学校、社区等提供丰富的科普资源,促进食品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深入;探索与在线教育平台合作,开设食品科技相关课程,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专业的科普教育。另外,团队高度重视建设科普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科技志愿服务队中青年人才与学生力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食品科技科普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成为食品科技科普的积极传播者和践行者。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科技传播专家团队时刻保持对社会热点的敏锐性,以权威渠道解读热点、日常发布食品科普文章,加强公众对食品科技的了解,提高对食品谣言的判断能力。在具体的科普过程中,专家的语言亲和力不强,可能导致科普有效性降低。因此,团队在开展科普活动过程中,一直保持积极学习心态,不断转换、创新,运用贴近社会大众的传播语言和方式开展食品科普,极大地促进了传播的有效性。

  在工作初期,由于年龄、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儿童科普效果不佳。团队通过与学校老师、家长、儿童文学作家、漫画家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沟通和探讨,研究儿童心理以及接收信息的方式,以此为基础设计出适合儿童的科普活动,极大促进了儿童群体对食品科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如今,团队领衔的科技志愿服务队伍足迹已遍布全国数十个城市,通过科技报告、科普讲座、食育课堂等形式,为企业、社区、学校传播食品科学知识,受益人数达数万人,为提高全民食品科学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和示范作用。同时,积累了大量优质食品科普文章、教材、图书、视频等多元形式的科普作品,打造出“博士科技科普团”“食品安全进社区”“青芽食育”等优质科普项目。

  长期以来,关于食品安全等问题的谣言无处不在,加之公众对新兴食品科技往往持怀疑态度,加剧了食品科普工作的难度。“食品是接地气的内容,因此科普也要接地气。”陆乃彦表示,科研成果如果没有经过科普转化,便只能是实验室的一个实验或一篇论文,只有把它普及开,才能够真正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产生有益的推动。不管是食品加工、食品安全,还是食品营养都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对大众健康有益的,因此也需要更多的人参与科普工作,让更多人受益。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五大战略任务。食品安全、营养、健康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核心要素,也关乎人民群众的幸福美好生活。陆乃彦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团队将更加注重食品科技传播的质量与效果,加强科普人才培育与队伍建设,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精准科普,努力为公众提供更好的科技服务。

(连 荷)

相关文章

  • 瑞金“金小哥学院”:“小哥”成长路上的“加油站”

    “现在,电商的发展非常迅猛,像我们快递行业也走向了智能化,我想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在瑞金‘金小哥学院’报名学习专业知识。”4月7日,在“金小哥学院”上完思政课的杨建云坐在条形凳上,与笔者聊起了当初报名的初衷以及现在的学习情况。 杨建云从事快递行业有20年,现在在瑞金城区开快递驿站,有着稳定的收入。

    2025-04-15 18:03:00
  •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讲好食品安全营养故事,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清明前夕,由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分工会与青芽食育科普社团联合举办的“关爱江小娃——‘食’趣科普实践工坊”系列活动如期举行。本次活动以“清明时节青团香”为主题,通过理论课堂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带领“江小娃”们品悟中华传统文化,探索青团背后的食品科学奥秘。不仅仅是对儿童的科普,近年来,江南大学食品学

    2025-04-15 14:57:00
  • 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正式发布 武大、华科大位列全国十强

    湖北日报讯(记者陈熹、通讯员杜肖)4月15日,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湖北省34所高校登上全国总榜(即综合性大学排名),其中,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稳居总榜百强。在全国总榜中,武汉大学以第8名、华中科技大学以第9名位列全国前十。华中农业大学位居第47名、武汉理工

    2025-04-15 14:00:00
  • 哈尔滨市公安局公开通缉3名美国特工

    记者15日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安局获悉,为依法严厉打击境外势力对我网络攻击窃密犯罪,切实维护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哈尔滨市公安局决定对3名隶属于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犯罪嫌疑人凯瑟琳·威尔逊(Katheryn A. Wilson)、罗伯特·思内尔(Robert J. Snellin

    2025-04-15 11:30:00
  • 黔南州建成167个科技法庭 纠纷在“云上”解决

    “真没想到,不用回老家,远程就能解决纠纷,现在钱拿到了,也给老乡们结清了工资,实在太方便!”4月11日,远在江苏常州的贵州籍务工人员杨某告诉记者,他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在黔南州三都自治县法院的帮助下,拿到了被拖欠的工钱。化解这类跨越千里的纠纷,在黔南州两级法院已是常态。截至目前,该州已建成167个

    2025-04-15 07: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