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宜昌胭脂园中华鲟放流点。伴着一声轻呼“回家啦”,工作人员打开闸口,浪花飞溅中,一尾长近2米的中华鲟顺着白色的滑道游进长江,它将一路向东,遨游入海。

4月12日,宜昌举行中华鲟放流活动。一尾大规格中华鲟投入母亲河怀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郭启超 摄)
当日,三峡集团联合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在宜昌、荆州同步举办“2025年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超22万尾子二代中华鲟放流长江,持续补充中华鲟自然资源。
中华鲟已在地球上繁衍生息1.4亿年,被誉为“水中国宝”,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长江水生生物的旗舰物种。受多重因素影响,中华鲟从2017年起再未发现自然繁殖,野外种群难以自我维持。在这种情况下,扩大中华鲟增殖及放流规模,是恢复其野外种群数量、促进自然繁殖的重要保护措施。

4月12日,宜昌举行中华鲟放流活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郭启超 摄)

4月12日,宜昌举行中华鲟放流活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郭启超 摄)

4月12日,宜昌举行中华鲟放流活动。一批小规格中华鲟投入母亲河怀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郭启超 摄)

4月12日,宜昌举行中华鲟放流活动。一尾大规格中华鲟投入母亲河怀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郭启超 摄)

4月12日,宜昌举行中华鲟放流活动。一尾大规格中华鲟投入母亲河怀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郭启超 摄)

4月12日,宜昌举行中华鲟放流活动。一尾大规格中华鲟投入母亲河怀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郭启超 摄)
此次在宜昌放流的中华鲟涵盖7个年龄段,最小的才半岁,去年下半年出生;最大的16岁,已进入性成熟期。“年龄梯队比较丰富,特别是230尾2009年出生的中华鲟,这个规模是近年来最大的。”三峡集团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副主任姜伟介绍,中华鲟放流长江后,将直奔大海,在那里生长,到性成熟期再回到长江产卵,“年龄大的中华鲟入海后很快就会洄游,周期更短,更易于监测和评估。”
大规格中华鲟都装上了声呐标记,以定位行踪,监测其入海率及洄游过程。“声呐标记会不间断发送声波,被沿江接收器捕获,就能知道中华鲟游经哪里、深度如何,为下一步制定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姜伟说。
中华鲟的栖息繁衍,可以反映长江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姜伟表示,增殖放流不仅是促进中华鲟种群恢复的技术手段,更是一种“生态补偿”行为,能逐步改善水域生态结构,增强自然水域生物多样性,是实现“生态长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