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省人大_基层人大】
德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紧跟市委部署,以贯彻实施代表法为抓手,与市市民服务中心优势互补、通力协作,以制度效能保障民生温度。德阳“12345+”民生实事工作模式被省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评为“政务服务能力提升典型案例”。
推送机制同频共振
扩大项目征集面。将代表进家入站、“我为群众办实事——人大代表在行动”等活动有机整合,进一步规范群众意见收集登记、整理、反馈等工作机制。落实列席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代表座谈会制度,创新建立市人大各专委会定点联系家站机制,常委会代表工委坚持每周走访基层市人大代表,进一步延伸项目征集的触角。
提高项目采用率。建立信息共享、定期会商、专题分析、问题督办等6项机制,推动人大代表积极建言献策。定期向全市人大系统通报项目征集和采用情况,做到筛选“提质”、汇总“提量”、向市民服务中心推送“提速”。
练好项目转化功。对未被采用的项目,市民服务中心逐一反馈原因,市人大指导各县(市、区)人大统筹规划,分期分批有序实施,力求“落选”变“待选”“待选”变“精选”。定期组织各县(市、区)人大和基层代表开展座谈交流,实现从“建成此项目”到“建好彼项目”联动发展、从“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整体跃升。
办理机制同轴对接
见效上“快车道”。市人大加强与市民服务中心联系对接,及时指导县乡人大深化代表联系群众工作,进一步把好项目建议关,推动群众“急难愁盼”直达政府职能部门办理轨道,“固定班车”驶上“快速通道”。据悉,提升德绵城际客运公交运力、增设旌阳区文化路老年食堂助餐服务等项目1个月内高效完成。
管理走“并行道”。进一步优化市人大8个代表专业小组人员结构,推动“项目征集+综合调度+督促检查+效果评估”全链条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选派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者120余人次参与项目的研判、调研、督促等全过程各环节,变市民服务中心单线落实为“双线赋能”,促进项目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监督有“专用道”。选派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者近500人次,全方位参与项目验收,以“实地查看+问卷调查+平台回访”等方式,助力成德往返地铁三号线摆渡车运营服务质量提升、市区适老化无障碍交通出行服务提升等38个项目通过验收,社会满意度均达90%以上、其中19个项目达100%,得到市民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充分肯定。
长效机制同向并进
家站建设更实用。推动在市民服务中心建立“线上+线下”代表联络站,每年组织国省人大代表,到市民服务中心开展1次以上履职活动,定期组织市县乡人大代表到市县两级市民服务中心调研,综合运用代表视察、专题调研、询问等形式,及时了解热点难点问题,助推问题解决。精心筹备首次“全市人大家站建设推进会”,邀请市民服务中心专家到会交流,指导各地以特色代表家站为载体、将民生实事进一步做细做好。
履职促进有办法。进一步用好“德阳市人大代表履职服务系统”,助力市民服务中心收集和反映群众诉求更为高效便捷。在做好“直选代表述职月”活动基础上,创新开展市人大代表向原选举单位述职工作,拓展“懂人大、讲人大”的生动实践,形成各级代表“懂民生实事项目,讲民生实事项目”的良好氛围。
协同创新更常用。协助市民服务中心出台《德阳市民生实事项目全过程管理改革实施意见》等,推动过程管理和社会评价更加紧密结合。创新建立常委会领导领衔机制,对重大民生实事项目开展专项监督;选派代表协助市民服务中心对已完工项目“回头看”开展持续监督。将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工作目标考核,推动政府职能部门真正把民生实事项目建在群众心坎上。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