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文章网

首页 >  实时讯息 > 

徐军:这位“入殓师”让告别更温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8:12:00    

在上海市宝兴殡仪馆的工作间里,徐军俯身端详一具遗体。镊子夹起一缕发丝,在灯下细细修剪,再小心翼翼植入眉骨——这个耗时数小时的“微雕植眉”过程,是他近30年职业生涯中最寻常的场景。作为全国殡葬行业屈指可数的“上海工匠”,徐军的双手不仅重塑逝者的面容,更在生死之间架起一座慰藉的桥梁。

徐军(左)向徒弟讲解面部雕塑。

宝兴殡仪馆缺人 你要不要试试?

1996年,27岁的徐军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原本计划出国闯荡的他,因故受阻陷入迷茫。就在这时,身为民政老职工的父亲问他:“宝兴殡仪馆缺人,你要不要试试?”就这一句话让他与殡葬行业结下不解之缘。

进宝兴后有两条路,一是去车队,二是去化妆间。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徐军笑道:“我觉得开车太机械化,而且我不喜欢整天和机械打交道。化妆间里反而可以学到些技术的东西,我感兴趣。”

刚踏入职场,徐军是以临时工的身份开启他的殡葬生涯的。工作环境可算不上友好,每天都要面对刺鼻难闻的气味,还有形态各异、状况复杂的遗体。

但徐军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说:“我这人天生胆子大,没被这些吓住,第二天就壮着胆子上手给遗体化妆了。”

就靠着这股子钻研的劲头,仅仅两年时间,他就脱颖而出,转正成为组里唯一一个能独立完成从清洁、防腐到化妆全流程操作的初级工。

2001年,对于徐军来说,是职业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年。上海市首次举办殡葬行业技能大赛,这个消息一传来,徐军满心都是兴奋与期待,他一头扎进训练里。结果在所有参赛人员中考了第一名,获得当时的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尸体整容”“尸体防腐”两项高级工证书。从初级工直接升到了高级工,实现了职业生涯的重大跨越。

死亡学教育 更像是一场生命对话

2002年,徐军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经过层层选拔,他被选派到加拿大玫瑰山庄学院学习死亡学。这所学院以系统的死亡教育课程闻名,课程涵盖生命伦理、临终关怀、遗体处理技术等多个领域。在异国他乡的学习中,徐军不仅接触到西方先进的遗体整容技术,更深入理解了死亡教育的核心价值。

“这是我们第一次系统性地近距离接触到他们的工具、雕塑、色彩以及防腐设备等。”徐军告诉记者,加拿大玫瑰山庄学院是世界上最好的死亡学教育的学院之一,那里专业的死亡学培训,让他们了解到世界上最先进的死亡研究到了何种层次、发展趋势、研究动向。“让我们理解了世界上最新技术与发展前景,让我们看到有很多东西可以学,不再局限于狭窄的领域。”

在加拿大学习期间,徐军还参与了当地殡仪馆的实践项目。他发现,西方殡仪馆非常注重家属的情感支持,设有专门的哀伤辅导室,配备心理咨询师。这种“身”与“心”并重的服务模式让他意识到,殡葬工作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一项需要共情能力的人文关怀事业。

这次国外的学习经历一下子为他打开了眼界。徐军回国后,与团队开创性地研发了口腔闭合器、防腐注射一体机等实用工具。这些工具经过实践检验,效果显著,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

为逝者种出260根眉毛 我们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多年来,徐军始终觉得,这项工作一头关联着逝者的尊严,另一头直抵生者的内心,是服务,也是抚慰。

有一次,馆里送来一具花季少女的遗体,由于是非自然死亡,面容损毁严重。

“女儿的生命在花季陨落,白发人送黑发人,我深深明白那种痛不欲生的感觉。”家属的这种痛苦和哀伤,表现在提出了近乎“苛求”的高标准:还原孩子的容颜。“我知道,这是失去爱女的爸爸妈妈最直接的要求,也是我们最紧急的任务。”

看着家属悲痛欲绝的模样,徐军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了使其眉形更加立体,用逝者的头发丝一根一根种出眉毛!

身高1米82的徐军,就那么长时间趴在操作台前,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这项精细的工作中。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3个小时悄然流逝,他始终保持着一个姿势,汗水不停地从额头冒出,顺着鼻尖滚落,滴在操作台上,但他浑然不觉。

“一条眉毛一般有250至260根,即使是熟练工也要耗费2至3个小时。”徐军说,画眉和贴眉,都不及种植逼真。

家属再次看到女儿的面容时,少女那曾经熟悉的姣好面容仿佛又回来了。“当我看到逝者父母哀伤稍有缓释时,我觉得我们的工作是值得的,我们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给故人沐浴 中国也有“入殓师”了

以往,化妆组的工作大多在幕后,与家属沟通交流较少。徐军认为,这样难以真正满足家属的需求。于是,他积极推动工作模式的转变,主动加强与家属的沟通。他耐心倾听家属的诉求,深入了解逝者生前的喜好和特点,并将这些信息融入遗体整容和服务中。

徐军在主导“厚德堂”的改建工作时,积极引入具有“日本专业沐浴”操作技能的团队,首创了有着国内“入殓师”美誉的“净离别”故人沐浴服务项目。

“我们是在充分考虑家属感受和尊重逝者的基础上推出的。”这个项目为逝者提供细致、温馨的沐浴服务,让逝者干干净净、体体面面地离去,赢得了逝者家属的广泛赞誉。

“厚德堂的那块地方本来是化妆间的一部分,划出去改建的初衷就是要让这里成为非常温馨、漂亮,具有多功能对外服务能力的场所,不单是沐浴,也可以当面更衣、化妆、守灵,引入的是最好的服务。”

如今,科技飞速发展,徐军和他的团队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3D打印技术在遗体修复中的应用。

“通过生前照片,利用先进的建模技术,我们能精准地还原逝者的面部特征。面对一些面部损毁严重、传统修复手段难以实现理想效果的遗体时,3D打印技术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逝者重塑面容带来了新的可能。”据悉,传统雕塑一般只能还原60至75%,而3D打印则能提升至94%。“科技可不只是冷冰冰的工具,它完全可以成为让生命告别变得更有温度的得力助手。”

对待每个案例 像雕琢艺术品那样用心

徐军深知,殡葬行业想要持续发展,离不开“传帮带”,更需要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此,他花费了整整五年的时间,深入整理老师傅们多年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在这五年里,他无数次与老师傅们促膝长谈,详细记录每一个技术要点、每一个特殊案例的处理方法。

最终,他将这些整理成册,编写成了《遗体防腐整容实用手册》。这本手册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广泛关注,成了全国殡葬院校的重要教材,为培养新一代的殡葬专业人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徒弟刘峰刻苦钻研,成功考取了国家二级整容师资格证书。许培培、王璠等徒弟,也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表现出色,摘金夺银。

在“礼敬生命劳模工作室”里,徐军带领着一支跨部门团队,共同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他经常对工作室里的年轻人语重心长地说:“咱们对待每一个案例,都得像雕琢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一样,精雕细琢,容不得半点马虎;更要把每次服务都当成自家的事来对待,用心去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逝者和家属做好服务。”

谈及未来,徐军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满是憧憬与期待:“我们现在正在全力研发环保型中药防腐剂,不仅要让防腐效果更好,还要更加环保,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另外,我们还计划建立遗体整容大数据平台,把以往的案例、技术经验等都整合起来,方便同行之间交流学习,共同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他也坦言,殡葬行业至今仍然面临着一些偏见,但他语气坚定地说:“这么多年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选择这份职业。能为生命画上一个温暖、有尊严的句号,是我这辈子最有意义的事情 。”

(劳动报记者 王嘉露 摄影 贡俊祺)

来源:中工网

相关文章

  • 民政部:今天全国接待现场祭扫群众3302.61万人次

    民政部统计显示,今天各地迎来群众集中祭扫高峰,全国有6.55万家殡葬服务机构提供现场祭扫服务,全天共接待祭扫群众3302.61万人次,疏导车辆750.19万台次,参与服务保障的工作人员55.83万人。其中,选择鲜花祭扫等绿色低碳祭扫方式的群众2108.07万人次,占现场祭扫总人数的63.83%;15

    2025-04-04 17:37:00
  • 果然视频|00后专职教师谈殡葬业:可能不只是一份工作那么简单

    (记者 巩悦悦 曲阜报道)如今在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殡葬文化学》课堂上,00后教师陆文慧会告诉学生:“殡葬业是厚重的,人性的守望绝不仅是一块墓地或一场葬礼。”望向比自己仅小两三岁的学生,她深知自己的责任,是让每一双手传递温度,深刻理解生命真谛、职业真谛。在她看来,殡葬业可能不只是一份工作那么简单,

    2025-04-04 12:01:00
  • 用一张“标签”让图书馆更“聪明”,上海这家企业凭什么做到?上海阿法迪

    你见过凌晨三点的图书馆吗?上海阿法迪的机器人不仅见过,还顺便数清了36万册书。“以前借书要排队等馆员一本本扫条码,现在你抱着一摞书往机器人面前一放,‘滴’的一声,全部搞定——就像过ETC一样简单。”上海阿法迪智能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张耀说道。在他身后,一台搭载激光雷达和4800万像素摄像头

    2025-04-03 20:32:00
  • 首部!5月1日起施行!《船舶载运锂电池安全技术要求》发布

    N海都全媒体记者 林涓 通讯员 陈旭 林昕昀 王清洵4月2日,交通运输行业标准《船舶载运锂电池安全技术要求》发布活动在厦门举行。活动现场,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上海、辽宁、浙江、福建、深圳海事局,厦门自贸委、海事局、港口局及宁德时代等单位代表共同推动“启航杆”,正式发布交通运输行业标准《船舶载运锂电池安

    2025-04-03 20:06:00
  • 徐军:这位“入殓师”让告别更温暖

    在上海市宝兴殡仪馆的工作间里,徐军俯身端详一具遗体。镊子夹起一缕发丝,在灯下细细修剪,再小心翼翼植入眉骨——这个耗时数小时的“微雕植眉”过程,是他近30年职业生涯中最寻常的场景。作为全国殡葬行业屈指可数的“上海工匠”,徐军的双手不仅重塑逝者的面容,更在生死之间架起一座慰藉的桥梁。徐军(左)向徒弟讲解

    2025-04-03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