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文章网

首页 >  实时讯息 > 

闽南语正面临“年龄断层”危机,这一古汉语“活化石”如何保护与传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09:24:00    

来源:台海网

【开栏语】

当红砖古厝的燕尾脊,划破天际流云;

当南音的琵琶弦音,漫过骑楼老街;

当铁观音的醇香,在茶盏间氤氲流转。

在这片承载千年文脉的闽南热土上,海峡导报闽南文化传播推广中心昨日揭牌成立。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晓峰、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叶细致、厦门市文物与博物馆协会理事长李云丽、海峡导报社社长黄运来共同揭牌。《最闽南》周刊亦顺势抽枝展叶,将地域风华化作墨香传递四方。从鹭岛厦门的鼓浪潮声,到水仙之乡漳州的清雅芬芳,再到刺桐城泉州的古港遗韵,闽南文化传播推广中心将以“厦漳泉”为基石,如同一座跨越海峡的文化灯塔,既照亮台湾同胞的心灵归途,也为全球闽南人点亮精神家园。

海峡导报扎根闽南二十六载,是全国唯一以对台宣传为特色的综合性都市媒体,凭借得天独厚的战略区位、坚实有力的政策东风,汇聚权威机构、学术力量、民间团体、省内及境外媒体等,面向全球闽南人,搭建闽南文化传播平台。闽南文化传播推广中心在厦门设有文旅工作室和AI工作室,统筹负责闽南文化的创新传播与技术研发;海峡国际传播中心,推广闽南文化“出海”传播;在泉州和漳州设立全媒体中心,覆盖闽南文化核心城市,强化地方文化传播。

海峡两岸茶王赛连续25季的茶香缭绕,是闽南人对茶韵的极致追求;海峡两岸博饼状元王中王大赛20年的欢声笑语,是闽南民俗文化的鲜活传承。而海峡导报全网6000多万粉丝的热忱相伴,多语种记者团队的全球发声,以及小红书“最闽南”、视频号“国潮闽南”、抖音号“烟火闽南”、海外号“哇嘎哩贡”等垂类IP的精彩绽放,都在诉说闽南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依托《最闽南》报纸专刊及传播矩阵,推出创新计划——“偶说闽南话”数字创新项目,让古老的闽南谚语化作灵动的数字精灵,在网络世界里传递智慧与温情;“田园烟火 诗意闽南”乡村行,邀您漫步于阡陌之间,邂逅乡村的诗意与浪漫;“非遗新生代”计划,挖掘隐匿于乡野的非遗瑰宝,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焕发勃勃生机。

亲爱的读者朋友,闽南文化是我们血脉里的烙印,是跨越山海的羁绊。《最闽南》周刊每两周一期,陪您在字里行间触摸闽南的温度,聆听闽南的心跳,共同见证闽南文化走向世界。

台海网4月23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崔晓旭 孙春燕 曾宇姗/文 沈威/图 杨希/制图)“乡情宰(怎)样好,让我说给你,民风还淳厚,原来是按尼(如此)……”这是文学大师林语堂晚年时,按闽南语音写下的五言诗,表达对家乡故土的眷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被林语堂爱到极致的闽南语,是闽南、台湾民众乃至东南亚闽南籍华侨华人共同的乡音。

可如今,能熟练使用闽南语交流的年轻人少之甚少。闽南文史界人士不禁感叹:“也许再过两三代人,闽南语或将从厦门、甚至闽南这片原生地上淡出。”

保护闽南语已刻不容缓。我们该如何保护好这一古汉语的“活化石”?在闽南语传承和推广的路上,我们还能走多远呢?导报记者采访多位闽南文化专家,一起探寻闽南语的保护与传承之路。

方言困局

“消失”的闽南语

有人不会说,有人说不好,有人不想说

闽南语,曾陪伴一代代厦门人成长。在老辈人眼里,闽南语是处于“宇宙中心”的语言,日常沟通交流,都说闽南语。

“哇爱哩(我爱你)、歹势(不好意思)、吼甲(好吃)”……“80后”的阿蓝,厦门“土著”,从小“浸”在闽南语里长大。“闽南语存在大量文白异读的现象,如果依照文读音,回到大唐,我们就可以和李白、杜甫一起吟诗作对。”这是阿蓝一直引以为傲的。

可不知从何时起,阿蓝能听到的闽南语,变少变淡了——有的人不会说,有的人说不好,有的人不想说,儿时传遍街头巷尾的闽南语声,如今只剩下发音缭乱不清的寥寥数语,阿蓝有些惆怅和失落。

厦门人的母语,就是闽南语。闽南语历史悠久,被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据传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在西晋时期、唐朝、北宋迁移至福建南部,也就是如今的闽南地区。现如今,闽南语主要分布地除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外,还广泛分布于闽东北地区、浙东南区、广东粤东和粤西地区、海南岛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群。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使用闽南语的有7000多万人。

尴尬的代际传承

年龄断层,闽南语在年轻一代中流失

现实不容乐观。“消失”的闽南语,让方言深陷失传窘境——“我是闽南人,不会讲闽南话”,已成为普遍现象。“保护传承闽南方言文化,为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强基固本。”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晓峰介绍,综合日常生活情况来看,厦漳泉常驻居民大致分四类:日常说闽南语、会说但不常说、听得懂不会说、听说都不懂,且厦漳泉三个城市都存在同一现象,农村会说闽南话比例高于郊区,郊区比例高于主城区。

更有不少“土著”家长为了让孩子远离“地瓜腔”,已经不教孩子讲闽南话了,在家里都说普通话。等他们学好普通话时,已错过了学闽南语的最佳时期。从小缺乏充足的闽南语环境,加上后天的教育缺失,新生代中的大部分人都不太会讲闽南话。

据一份《全国6-20岁能够熟练使用方言人群比例》调查显示,相比重庆、成都的九成人群,厦门青少年能熟练使用闽南话的仅占19.3%,且这个数据仍在不断降低。

闽南语文化,正面临着“年龄断层”危机。厦门有专家曾用1000条闽南日常用语做实验,发现80岁左右的市民能识得90%,50岁左右的市民还能识得70%,而30岁的市民只识得30%。在外来文化跟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断层现象有越来越严重的倾向。

“活化石”亟待保护

厦漳泉各地发力 让乡音活态传承

语言相通,心灵相通。除了在闽南地区和台湾,在海外侨胞中,闽南语甚至比其他语言都“管用”,它是密切亲情乡谊最有效的“黏合剂”。在4月19日举办的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与语言文化融合发展研讨会上,林晓峰表示,要传承保护闽南方言文化,做好两岸语言文化交流,努力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通过语言、艺术、民俗等多维融合,推动闽南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国际化传播,助力构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新格局。

海峡导报闽南文化传播推广中心揭牌成立。

◆位于厦门大元路上的老剧场文化公园可以听讲古。

◆湖里区一处文化园区内的闽南话涂鸦。

对于这份属于闽南人共同的文化象征、精神归属和最起码的身份认同感,厦漳泉各地一直在探寻如何保护与传承,让乡音活态传承。

5年前,厦门就出台了《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首次将闽南方言保护纳入地方立法。“保护与传承闽南语涉及文旅、教育等部门的衔接,虽然厦门已有法可依,成为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跟义务,但推动工作依然困难重重。”当时曾参与立法的有关人士说。

去年8月,厦门又发布《厦门市闽南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通过对厦门市闽南文化资源现状的梳理,将110个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170多名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纳入保护对象。同时,《规划》也建议将厦门闽南文化融入厦门教育的各阶段、各类国民教育体系,并开展“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活动。

泉州启动“活着的古城”闽南方言抢救性保护传承项目,上线运行“泉腔鲤音”闽南语研学小程序;2022年1月起实施的《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鼓励中小学校、幼儿园在课后推广闽南语教育。漳州则出版首套以漳州本地发音为基准的教材书籍《闽南文化与语言文库》系列丛书,并让该丛书走进小学课堂,成为闽南语方言学习的教材。

如何破局

走进校园 让更多孩子学讲闽南话

在林晓峰看来,真正能传承好方言的最佳阵地,在中小学、幼儿园,在每一个闽南家庭。“要保护好闽南语,要从娃娃抓起,让闽南语进校园,让更多的孩子学讲闽南语。”《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中指出,市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开展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活动;鼓励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将闽南文化列入校本课程,市属高校在相关专业开设闽南文化研究课程。目前,厦门市教育局也针对幼儿园、小学、中学,指导学校开展闽南语相关教学及活动,实施方式为鼓励多说、利用延时课堂,未做硬性规定。“诗词闽南方言吟诵”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明宜,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十分关注闽南语的传承和保护,退休后便致力于推广闽南文化,持续推动“闽南语进校园”。

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胡明宜自己编写教材、教学辅导,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丰富教学形式,只为让学习闽南语变得更有趣。在胡明宜看来,“因材施教、应时应景”是闽南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事。

“目前闽南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是缺乏语言环境,学校应创新多种方式为孩子们制造语言环境。”胡明宜建议,学校可将课间广播设置为普通话和闽南话“双语模式”,也可在每周国旗下讲话的环节安排闽南语童谣表演,为孩子们提供学习和展示的平台。

闽南语传承进校园,泉州则做出“硬性要求”。3月初,晋江市将建设中小学(幼儿园)闽南语文化传习点列为今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发布中小学(幼儿园)闽南语文化传习行动方案,确定70所学校作为试点,传承和保护闽南方言。幼儿园通过场景应用、游戏设计与实践活动,每周至少开设1节相关课程;小学利用课后延时或晨读等时段,每周开展1次闽南语文化学习活动;中学则用好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平台开展传播学习。

传承创新 让传统融入现代

闽南语一旦丢失,意味着以此为载体的风俗、艺术等璀璨的闽南文化,也将陷入失传的窘境。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等众多闽南文化种类,使用的都是闽南语词汇。

南音表演。

弦管袅袅,古韵悠悠。作为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从闽南出发,唱响全球,青年闽南文化传承人让古老的南音焕发新生,更多元、更现代、更洋气。南音融入现代音乐,春晚上一曲《百鸟归巢》惊艳世界;南音四大名谱之一《梅花操》,南音与钢琴和谐共鸣;《直入花园》,南音与爵士中西合璧……南音在守住本体韵味的同时,通过“不变”求“变”,在新时代唱新声,听着南音“梦回唐宋”。

有闽南版“脱口秀”之称的讲古,至今也有百余年历史,运用闽南语中特有的韵律、谚语、俗话、掌故、歌谣等谈古论今,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非遗讲古项目厦门市代表性传承人李志勇,是范寿春收的首徒。作为一名“90后”传承人,他谨记范老的教诲“讲古作品要跟着时代脉搏走,要短小精悍”,不断尝试新的创作形式,丰富讲古内涵。“讲古的内容并不古,古今中外故事,我们都讲;讲古的人也不古,有我这样的‘90后’,还有新生代‘10后’;现在还会加入口技、默剧等表演方式,我的学生甚至创新融入沙画表演。”李志勇说。

近两年,李志勇着手编写《少儿讲古艺术教程》、讲古动漫绘本,录制闽南语读唐诗、读童谣等,希望用不同方式为讲古赋能。值得欣喜的是,讲古正焕发新的活力,在厦门已有越来越多学校开设讲古兴趣班,脱口秀剧场主动对接演出,将讲古推向更多年轻受众,知名视听APP也提出合作,制作讲古音视频。

培养人才 高校发挥研究力量

高校是研究和推广闽南文化的一方沃土,在闽南语的保护与传承上大有可为。

早在2015年,厦门理工学院就增设闽南语专业。更早之前的2012年,位于漳州的闽南师范大学正式成立闽南文化研究院,是彼时大陆唯一一家培养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层次人才的综合性教学科研机构。多年来,闽南文化研究院坚持以闽南文化为纽带,与台湾高校进行信息资源、教育资源上的互通,助力人才培养和两岸情感交流。“台湾文化的主体也是闽南文化,研究闽南文化可以作为加强对台交流、人员往来的重要渠道,在如今的局势下更是迫切需要的。”林晓峰说。

而在福建师范大学,围绕闽南语的传承保护开展的实践活动也持续不断。林晓峰告诉导报记者,如今在台湾的一些高校,也单独开设了闽南语相关的系,可见闽南方言在文化传播中的分量之重。他建议福建省的高校鼓励和支持闽南语文化研究课程或机构的设立,“只要高校有意识、系统性地去开展这类工作,教师和学者才会更有动力朝着这个研究方向努力,培养出更多专业化人才,让闽南语代代相传”。

最闽南小红书号

烟火闽南抖音号

国潮闽南微号公众号

国潮闽南视频号

*******************************************************

【台海网报料渠道】

邮箱:taihainet@163.com

报料、登报、维权、内容合作专线

相关文章

  • 闽南语正面临“年龄断层”危机,这一古汉语“活化石”如何保护与传承?

    来源:台海网【开栏语】当红砖古厝的燕尾脊,划破天际流云;当南音的琵琶弦音,漫过骑楼老街;当铁观音的醇香,在茶盏间氤氲流转。在这片承载千年文脉的闽南热土上,海峡导报闽南文化传播推广中心昨日揭牌成立。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晓峰、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叶细致、厦门市文物与博物馆协会理事长李云丽、海峡

    2025-04-23 09:24:00
  • “五一”期间 湖北推出2000余场文旅活动邀你畅游

    4月22日,省文旅厅宣布,2025年“五一”假日,全省文旅系统精心策划推出系列旅游节庆、文化传承、艺术展演、旅游演艺、经典剧目等丰富的文旅产品,共计推出2000余场文化旅游活动和200余项优惠政策,上新6大类100多个文旅消费新场景和新产品,诚邀四海宾朋畅游荆楚。聚焦业态融合创新,100+多元消费场

    2025-04-23 09:00:00
  • 福建新一批正高级教师名单公示!

    刚刚,福建省教育厅公示2024年度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通过人员名单。详情如下——2024年度中小学生幼儿园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通过人员名单福州市(33人)福州教育研究院:王信文福州市晋安区教师进修学校:叶青林福建省福州屏东中学:曾志勇、丁樱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郭彩凤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学:王恩奇

    2025-04-22 20:44:00
  • 她已被封禁!彻底凉凉

    来源:新闻晨报、梨视频、红星新闻、澎湃新闻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近日,被千万粉网红刘某慧(小慧君)造谣性骚扰男老板孙灏羽发视频称胜诉了,并通告最新维权结果:一是刘某慧抖音和快手千万粉账号被平台封禁;二是法院判决赔偿受害者和损失近60万人民币,赔偿诉讼损失近6万人民币;三是全网公开道歉

    2025-04-22 19:45:00
  • 广州增城举办“书香增城”·2025读书季暨“菊坡甘泉文脉行”线路发布活动

    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4月20日,“书香增城”·2025读书季开幕式暨“菊坡甘泉文脉行”文旅线路发布活动在增城图书馆举办。增城区有关部门、各镇街相关负责人,文化学者、校园师生代表共聚一堂,共同开启一段关于阅读、文化与旅行的奇妙旅程。活动现场 本次活动由增城区新闻出版局、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2025-04-21 19: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