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0日,山东国际会展中心内人潮涌动,“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中国·济南第三届高层次人才招引大会在此盛大举行。2000多家单位携3万余个优质职位而来,济南以满满的诚意,向海内外人才抛出橄榄枝。近年来,济南常住人口增速翻倍,新增青年人才超15万,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87.5万。不禁让人发问:并非一线城市的济南,何以成为高层次人才的“新宠”?

答案,就藏在济南那“刚刚好”的平衡之中。这座城市,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宜居的生活氛围,又拥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和务实的创新环境,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这里既安心工作,又享受生活。

走进济南,仿佛穿越回了老舍笔下的中古老城。超然楼亮灯时的人潮如织,大明湖畔夏雨荷的年轻化演绎,花朝节汉服巡游的国风热潮,让这座城市在网红流量与历史厚度间找到了平衡。更难得的是,济南刻在骨子里的还有松弛感。一声“老师儿~”的尊称,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的烟火气,曲水亭街边喝茶边下棋的慢生活,瞬间就能消解在他乡的孤独感。这种松弛感,是济南独有的魅力,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策层面,济南也是下足了功夫。全国首个“海右人才日”的设立,不仅体现了济南对人才的尊重与重视,更通过动态优化的人才政策,为青年人才提供涵盖住房、交通、婚恋等全方位的支持。据统计,济南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2024年春节人口迁入热度位列全国第七。这背后,是济南对人才的渴望和真诚,也是城市吸引力的有力证明。
某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提到,往年通过人才政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中,不少人选择济南正是因为“工作与生活更易平衡”。
而产业的硬核实力,更是济南吸引人才的重要砝码。产业链半径决定人才半径,济南深谙此道。在空天信息产业园,全球首颗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从这里升空;在齐鲁科创大走廊,伊莱特重工制造的核电锻件支撑起“华龙一号”的雄伟身躯;在算力高地,国家超算济南中心以每秒1.3万亿次的计算能力,为人工智能企业的算法训练提供了强大支持……这座城市用2万亿级四大主导产业+12大未来产业的布局,彻底撕掉了“传统工业城市”的标签,向世人证明:非一线≠低能级。
一位打算来济南就业的信息工程博士坦言:“选择济南,是因为这里既有远景,又扎根实地。”他相中的企业去年刚落户高新区,政府就提供了免租实验室和一系列支持政策。这种产业生态,在一线城市都难以实现,更何况是济南呢?
2024年,济南GDP达13527.6亿元,税收占比居全省首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63家。北方首个“世界二线城市”的称号背后,是36个省级以上产业集群的坚实支撑。正如一位企业负责人所言:“在济南,搞科研不必挤破头争资源,这里给足试错空间。”在生活方面,济南的性价比优势明显:平均通勤时间约35分钟,人才公寓投入运营3.3万套,社区食堂提供10元三菜一汤的平价餐食……这些数字背后,是济南对人才生活的细致关怀和周到安排。三甲医院数量居全国前十,基础教育集团化覆盖率达100%。
家在济南的生物医药工程师陈璐从深圳回到济南后算了一笔账:在济南同类岗位的薪资大约1.5万元,有些人才公寓月租更是不足500元,另有15万元购房补贴。“现在工作之余,周末还能陪父母逛趵突泉,这是在一线城市难以实现的。”她补充道。
这种“低压力高配置”的生活状态,吸引着理性务实的选择。归国博士刘彦君表示:“济南的科研条件能满足需求,同时生活压力较小,适合专注技术研发。”
莫道泉城非一线,此心安处是吾乡。济南,这座黄河畔的千年古城,正以“近者悦,远者来”的博大胸怀,吸引着更多英才共绘“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当代篇章。
来源:姬望平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