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晴晴
编辑 | 袁斯来
36氪获悉,民用航空高安全等级飞控系统供应商「边界智控」近日已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由毅达资本领投,徐汇科创投、连界启辰及老股东前海弘晖跟投。本轮融资将用于技术研发、适航认证支持及量产能力建设。
「边界智控」成立于2020年,专注民用电动航空飞行控制与自动驾驶计算与控制平台的研发,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及公务机及民航客机提供高安全性飞控解决方案。公司按照民用航空适航标准的要求,采用正向设计过程进行研发,构建覆盖研发、适航取证到量产交付的全流程能力,是国内少数能满足民用航空高安全等级要求的飞控供应商。
全球航空产业正向碳中和、智能化加速转型。据中国商飞预测,2023-2042年中国民航客机交付量将超9000架;Markets and Markets数据显示,2030年中国电动航空市场规模或达499亿元。飞控系统作为飞机的“大脑”,在高安全等级可适航的民用产品领域,长期被霍尼韦尔、柯林斯宇航、BAE等国际厂商垄断,国内主机厂面临技术出口管制、国产替代方案可适航性差等痛点,eVTOL等新兴领域对轻量化、低成本、智能化的需求进一步加剧产业链压力。
「边界智控」以三余度双通道飞控系统REG300系列为核心产品,依据ARP4754A、DO-178C、DO-254、DO-160G等标准进行软硬件开发、试验及验证,以满足对适航条款的符合性审查要求,可以适配多旋翼、复合翼、倾转旋翼、固定翼等多种构型,为客户提供飞控系统及配套试验环境,支持机型从计划、设计、开发、验证到审定,走完整个适航取证流程,满足载人及载客eVTOL机型及未来其他民航机型对飞控系统的安全适航要求。创始人兼CEO翁海敏表示:“我们从eVTOL切入,填补了市场上高安全等级飞控系统产品的空白,并逐步向传统民航延伸,助力航空业的发展。”
具体而言,REG300飞控系统由三个独立飞控计算机构成,三个计算机同时运行并实时交叉验证,每个计算机内部包含两路采用非相似设计方案的指令和监控通道,对输入数据进行表决、对输出数据进行监控,以及飞控计算机的自诊断等设计,能够支撑达到DAL-B等级,支持大型eVTOL适航取证;每个飞控计算机内部运行了高可靠性的余度管理算法和通道故障管理算法,可以应对各种失效状态下的降级策略以保障安全。
除了产品本身的研发之外,「边界智控」还开发了一系列飞控系统配套的试验环境,可基于主机厂的顶层需求,对REG300飞控计算机设备及其软硬件进行集成测试和仿真验证,同步开展确认与验证、构型管理和安全性评估等工作,从而确保产品开发对顶层需求的符合性和方案正确性。
除了产品及配套验证环境的研发之外,「边界智控」通过自主研发搭建了一整套的开发环境,按照民用航空零部件适航管理要求建立了设计保证系统,同时,也获得了由全球权威认证机构英国国家质量保证有限公司(NQA)颁发的AS9100D航空航天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2023年,「边界智控」飞控系统搭载在沃兰特2吨级eVTOL机型上完成首飞,如今已随该机型进入适航审定阶段。目前,公司客户包括沃兰特、亿维特、广汽、天翎科等多家主机厂。除eVTOL外,「边界智控」的产品已延伸至电动公务机等民用机型,并与国内传统航空企业建立合作。
当前,行业面临的挑战集中于产品成熟度的提升与适航取证。翁海敏坦言:“飞控研发涉及十余个专业领域,团队需长期磨合才能消除知识盲区,整个开发过程是一个复杂度很高的系统工程,投入大、周期长。”为此,「边界智控」强化平台化能力,提高产品的标准化和通用化程度,优化工具链以提高开发和验证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加速飞控系统的研发和适航。
团队方面,「边界智控」在深圳和上海两地已组建一支近百人的专业团队,其中不乏拥有商飞C919项目等适航机型及核心子系统研制经验的技术专家,研发人员占比超80%。公司成立四年累计融资四轮,资方包括红杉中国、基石资本、普华资本等知名机构,为低空经济赛道内融资规模领先的上游核心设备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