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病和共病已成为威胁人群健康的主要问题及致死原因。共病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的危害已引起全球医学界的高度关注。近日在四川宜宾召开的呼吸和共病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届学术委员会会议暨2025年学术部署会上,来自全国的顶尖专家针对这一医学难题开出“科研处方”。
“共病即多种健康问题或疾病存在于同一个体的状态,共病研究是现代医学面临的新问题与未来研究方向,‘知其重要,未悟其道’,但全球对共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呼吸和共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王辰院士表示,随着疾病谱系扩大和慢性病年轻化趋势,全球医疗系统正面临“多病交织”的新困境。

呼吸和共病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届学术委员会会议暨2025年学术部署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临床医生常遇到这样的场景:糖尿病患者因同时服用心血管药物影响血糖控制,肿瘤患者因基础疾病限制治疗方案选择。王辰认为,传统的动物实验和一般临床研究难以完全模拟人体内的共病情况。共病不仅仅是一种疾病,是多种健康问题或疾病在病因、易感性、病机、干预和转归等方面相互作用的复杂现象,这种相互作用深刻影响着疾病的发展进程和患者的整体预后。
针对共病研究的特殊性,王辰提出一种创新研究范式,即以人体作为基本功能单元进行研究,开展大规模人群的多维、多元、长程观察,明确共病的病因、病机、病象、干预和转归。
王辰表示,一是要坚持“功夫在病外”的研究哲学,跳出单病思维,关注疾病间相互作用;二是倡导打破学科壁垒,推动数学、生物学、临床医学的深度融合;三是通过整合人群调查、实验研究、信息科学和动物模型四大技术路径,从表型观察到转归追踪展开全面研究。

呼吸和共病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届学术委员会会议暨2025年学术部署会现场,呼吸和共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王辰院士致辞。(主办方供图)
作为共建单位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罗凤鸣表示,医院将全力支持呼吸和共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提供生物样本库、多模态影像平台等核心资源,助力科研攻关。
实验室首届学术委员会主席邵峰院士指出,当前共病研究需建立跨器官、跨系统的创新研究范式。他呼吁实验室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呼吸疾病共病的共性机制和靶点,开展深入连续的研究工作。
在“大咖论道:共性机制与干预靶标”环节中,与会专家围绕共病共性机制与干预靶标展开热烈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未来研究应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解析复杂的生物互作,从而实现共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开启的人生队列研究科学工程,是推动医学卫生由“以疾病为原点”向“以健康为原点”、由“关注单病”向“关注共病、病人”、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的科学路径。同时,基于生物传感的可穿戴设备与闭环给药系统的发展,为实现共病的动态监测与精准干预提供可能。王辰表示,实验室将强化数据驱动在共病研究中的核心地位,通过构建开放共享的数据平台,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据介绍,呼吸和共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于2023年3月由科技部批准建立,研究团队成员包括院士、杰青等在内的30余名高水平专家。(记者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