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语言发育相对迟缓,却能用行动传递真挚情感——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星球”中,却能用画笔描绘整个宇宙;他们对声音格外敏感,在音乐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节奏……这些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的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儿童,正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和世界对话。
4月2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自闭症日”。不少人对自闭症孩子存在误解,以为他们都是“不说话的天才”或是“行为怪异的儿童”。对此,广医三院黄埔院区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易爱文解释说,其实孤独症谱系障碍属于神经发育性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两大核心症状。它不是心理疾病,而是大脑处理信息方式存在差异。
识别孤独症早期信号——“五不”异常
目前,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尚无特效药物,但早期系统干预能显著改善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如何早期识别孤独症?易爱文提醒家长注意观察,如果孩子出现以下“五不”异常,可能是早期孤独症发出的“信号”:
1.不(少)看:主要表现为回避他人的目光、对视,或者眼神接触短暂、飘忽,尤其是缺乏与陌生人之间的目光交流。
2.不(少)应:他们的听力检查正常,但叫名字没有反应,或者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反应。
3.不(少)指:他们缺乏肢体语言运用,如不会点头或摇头来表达意愿,有目的地用手指东西、用手势比划来表达诉求等。
4.不(少)语:孩子语言发育迟缓或出现倒退,有些孩子有一定的语言能力,但缺乏实质性的交流,更多是自言自语、刻板重复别人的语句。
5.不(少)当:孩子出现不恰当的行为表现,比如反复转圈、反复旋转物体等。
当发现孩子出现这些疑似孤独症的表现时,应前往医院进一步咨询检查,接受专业人员的建议和干预。
为“星星的孩子”打造包容的环境
有研究表明,0-6岁是孤独症干预的黄金窗口期,在这个阶段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和社会交往技能。不过,任何年龄段的干预都有价值,无论孩子是否在“黄金干预期”内,家长和康复师都应该共同努力,为孩子提供持续的帮助。
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面临的不仅仅是医疗问题,更面临着融入社会的巨大挑战。在公共场所,我们都有可能会遇到有特殊行为的孤独症儿童,易爱文支招,正确的应对方式是:
1.如果孩子主动互动,给予温和回应。
2.如果孩子出现不适行为,要保持冷静,避免呵斥。
3.尊重家长的处理方式,不随意出主意。
4.给予孩子及其家人适当的空间,不过度关注或打扰。
消除误解与偏见,既不歧视也不过度特殊化,让我们共同为“星星的孩子”打造更友好、更包容的环境。
医学指导/广医三院黄埔院区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易爱文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张迅恺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梁超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