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绿色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良好生态环境是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黑龙江高质量振兴发展的优势所在。要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
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
当前,全球正处在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和能源革命浪潮之中,全球产业链面临绿色重构,许多国家把绿色发展作为塑造发展优势、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要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积极顺应全球绿色化发展浪潮,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抢抓未来发展新机遇的重要手段。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绿色低碳发展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和必然选择。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能够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向具有高附加值、“低碳”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方向发展,这将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
以绿色低碳发展培育可持续竞争力。在绿色低碳发展的世界潮流中,谁先掌握绿色低碳技术、绿色低碳品牌和绿色低碳标准,形成较低成本的绿色低碳产业,生产被消费者认可的绿色低碳产品,谁就抢占了新的市场制高点,拥有了新的竞争优势,形成可持续的竞争力。
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增添新色彩。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不断加大绿色产品供给,积极支持扩大绿色消费,集中攻克人民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标志,对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独特优势
作为生态大省,黑龙江在绿色低碳经济领域具备多重优势。黑龙江拥有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大湖泊、大界江、大冰雪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为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黑龙江的森林面积位居全国前列,还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冰雪资源以及优质黑土地,碳汇潜力巨大。大小兴安岭每年固碳量超亿吨,全省风能、太阳能技术可开发量上亿千瓦,清洁能源开发空间广阔。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等绿色农业技术,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
近几年,黑龙江坚持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增强生态碳汇能力,形成丰富的生态产品,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通过构建创新、绿色、低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的数智化、绿色化改造,并做强生态旅游、冰雪经济等特色文旅产业。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还能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实践路径
依托自身优势,黑龙江需以系统思维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政策、产业、技术、机制四方面突破,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要变革发展动能、创新发展方式,建立健全绿色工业、农业、服务业产业体系,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要发展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城乡建设,孕育新技术、催生新业态、创造新供给、形成新需求,培育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
强化政策引导。完善顶层设计,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工业、农业、能源等重点领域减排目标。创新激励机制,设立绿色低碳发展基金,对清洁能源项目提供贴息贷款。探索碳汇交易与生态补偿机制,让森林、湿地等资源产生市场化收益。严格监管标准,建立重点行业碳排放监测平台,倒逼企业绿色转型。
聚焦产业升级。推动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化,建设松嫩平原风电基地、三江平原光伏基地,配套发展储能和智能电网,打造“风光储氢”一体化能源体系。促进传统工业低碳化改造,推动钢铁、建材行业应用氢能炼钢、余热回收技术。支持大庆石化发展生物基材料,替代传统塑料。发展绿色农业,促进有机食品深加工,推广“农光互补”模式,实现土地集约利用。
激活科技创新驱动力。加强产学研合作,依托哈工大、东北农大等高校,组建碳中和联合实验室,攻关储能电池、生物质能转化等关键技术。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设立绿色技术孵化器,支持中小企业开发碳监测设备、节能环保材料等产品。
深化区域协作。对接国家战略,主动融入东北亚经济圈,参与“一带一路”绿色投资,输出低碳装备和技术。实现省内协同发展,建立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绿色经济走廊,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联动。依托冰雪旅游、生态康养资源,打造“零碳旅游示范区”。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