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与管理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外出务工人员急剧增加,在给每个家庭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的同时,也给学校、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留守儿童问题。
伴随此类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性愈显突出,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也随之出现。
这既影响了学生健康、活泼地发展,又给社会进步带来了的隐患。
在此,结合教育工作实践,本文就如何构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健康平台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德育管理
一、农村留守儿童形成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城市的大街小巷处处都充斥着农民工的身影。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已经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也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
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批流失,一些村庄留下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甚至一些村庄会人去屋空,“荒村”现象比比皆是。
由于农民工工作环境的不稳定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形成了父母和孩子分隔两地生活的情况,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14岁以下的儿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角色的缺失,容易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现有2亿多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超过500万人的速度向前推进。
据国家统计局估计,目前全国16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有6100万人左右,全国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农村留守儿童,而且种种迹象表明,这个数字也大有逐年增加之势。
这些留守儿童要么由在家的单亲(一般为母亲)看护,要么被留给了其他监护人照顾孩子,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关爱,儿童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的缺陷,孩子的健康和安全难以得到保证,有的留守儿童因缺少心理慰藉而产生较强的孤独感。
以至性格孤僻,有的留守儿童小小年纪就染上了很多不良的社会习气,甚至部分留守儿童还成为一系列让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的主谋者。
这也就是近年来才被公众所关注的“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更多的孩子将会被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而出现的这种“留守儿童”现象不会是暂时的,它作为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将长期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就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
1、骄横型。这类学生有的由于缺少管教,从小就养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惟我独尊的心理特点,心目中没有同学、没有老师,没有他人。
不关心集体,不爱参加公益活动,不遵守校规班纪。
2、自卑型。这类学生沉默寡言,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敢向老师同学请教,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怕别人讥笑。
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也阻碍了孩子 个性健康的发展。
3、厌倦型。这类学生对他人、对生活都产生了一种厌恶感和倦怠感。
不愿跟其他同学说话,一味要对着干,对这类学生如果放松教育,将会对学生本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后果,此类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也会给社会埋下不良隐患。
4、孤僻型。这类学生主要特点是离群、不大方,交际圈小且封闭。学习成绩不能上升,不热心公益活动,组织能力、自控能力弱,我行我素的心理特点使得对于这类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德育困难重重。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问题
1、管理难
由于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不在身边,而祖辈无名火于其眼界、观点的限制,仍然只停留在让他们吃饱穿暖、不出事的阶段,而不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和学业表现。
所以,这些孩子在家里处处受着宠溺,爷爷奶奶也都由着他们的性子而为。
他们到了学校之后,受不了纪律的约束,大多数孩子便表现为纪律性差,自觉性差。
如:上课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好贪玩……,而教师教育也经常屡禁不止、屡教不改的现象。
这给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家庭教育不力
现今,在经济利益的驱驶及生活的压力下,许多农民外出打工,这也是造成儿童留守的重要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由祖父母等老人抚养,而大多数老年人文化水平有限,对孩子进行不了学习上的辅导。
加之近年来教材的变化也让部分有文化的老年人辅导起来感到吃力,因而对于家庭辅导和心理辅导他们也是力不从心。
而教师又不能长期加班加点帮其辅导,这也就造成课后再辅导的难题。
当然家庭教育绝不仅仅是一般认为的家庭课后辅导,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对孩子生活与做人常识的教育,同时,其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3、学习吃力
由于这些留守儿童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主动性差,加之家庭教育跟不上等因素,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均表现不佳。
尽管在校期间老师的督促约束。可回到家,爷爷奶奶又督导不力,致使这些学生养成了一紧一松的习惯。
学校与家庭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收效甚微。
要缓解这些留守儿童学习吃力的现状,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是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应用参与教学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形成互动。
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使他们逐渐改掉以前的厌学情绪,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留守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远不止以上这些,他们有的还要面临生活的压力和同伴的奚落(父母离异留在农村的孩子),时间久了,就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伤害和影响,更有甚者还会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
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
我校学生从家庭结构上来看以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问题已倍受关注。
留守儿童极易表现出胆小、自卑、不爱与人交往、少言少语,自我调控能力差等不良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
致使留守儿童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今社会、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本文认为应做到两个字,一个字是细,另一个字是爱。教育好留守儿童不仅要有爱,而且还要注意恰当的教育方法。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会让农村来的小学留守儿童脸上绽开灿烂的笑容。
在教育工作实践中,面对留守儿童,我主要采用了下面的五步教育法。
1.爱心培育 以心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教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用“爱心育人”。一个爱的微笑,一句爱的话语,都可能激起学生潜在的能量,爱,能使淫雨霏霏转为艳阳高照。
2.尊重以礼 以情觉悟
农村留守儿童,拥有作为人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尊重。心理学家爱默森认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要构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健康平台,更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每个留守儿童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教育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当然,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留守儿童独特个性行为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让他们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和幸福感,也只有这样,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平台才不是一句空话。
3.平等相待 以事醒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接近你,从而产生足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教育要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旧有的观念及行为,走出“师道尊严”的阴影,走下自我高高在上的“神坛”,重视作为平等“人”的留守儿童,和他们和谐相处,以诚相待。
同时,教育应承认他们个体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不能厚此薄彼。
只有师生平等、生生平等,也才能真正从留守儿童心灵深处产生与同学、班集体共患难的强大动力。
4. 信任鼓励 提高觉悟
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时,我们也要信任他们,尊重他们。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的热情,对人的信任,形像点说,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
我们应当充分地相信他们,教育可以“委以重任”,创造条件发挥他们的才能,比如委任他们参加学校、班务、学科管理。
我们应当因材施教,发展特长,树立信心,组织转化。
在他们失败时,以坚信的口吻,鼓舞他们,在他们成功时,以真诚的态度,祝贺他们。
让他们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使学生感到你是一个可亲近的大朋友,这将会带给他们以心理上的安全感,让他们时时处处不怕出错,不怕走弯路,奋起直追。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其找回自尊,树立自信心,还有助于把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班级工作和学习中,消除负面因素的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5.肯定成绩 大彻大悟
对于留守儿童,我们最好是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从而树立自信心。
其实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有长处和特点,都有自己兴趣的中心。
教师就要多为他们组织适合他们的文艺、体育、科技等活动。
在此过程中,对于他们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该及时肯定、鼓励和赞赏;
让他们发挥其特长,实现自我价值,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无形之中增强了自信心。
心理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
留守儿童又何尝不是呢?他们更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肯定和赞赏,尤其需要获得需求的满足和成功的激励。
农村留守儿童是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作为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广大农民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设与稳定。
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问题已经不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它已经延伸为迫切需要家庭、学校、政府以及其他的社会团体等共同关注,并加以研究、解决的社会问题。
要加快经济的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就必须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问题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一样,是我国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我国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如果不加以重视,整个社会都会为农村下一代教育的缺失付出惨痛的代价。
因此要整合社会资源、集聚各方力量,全力构造“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和管理服务新格局,形成齐抓共管的新局面,解决和消除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这些农村留守儿童能够茁壮健康的成长。
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让平凡的教室洒满阳光,让留守儿童象其他孩子一样,心中拥有一片蔚蓝的天空,用师者的胸怀去包容一颗颗稚嫩的、寂寞的心,用师者的爱心去铸造每个留守儿童心灵的辉煌。
用行动感染留守儿童、带动留守儿童、教育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用师爱激发留守儿童成人、成才。让充满爱的教育真切构建起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健康平台。
结语
总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教育需要家长、老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协作。
让我们大家共同携起手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无私的帮助,使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有健康、快乐、幸福的童年。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